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事關人民生活、社會穩定的大事。山東作為農業大省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,持續建強監管體系,狠抓監管能力提升。
一、抓體系隊伍,夯實監管基礎。按照有機構、有職能、有人員、有設備、有經費“五有”標準,加強縣鎮村三級監管體系建設,構建“縣有中心、鎮有站所、村有協管”監管網絡,實現監管服務全覆蓋。縣級有中心。以縣級檢測中心為骨干、第三方檢測機構為支撐,加強統籌調度、技術服務、執法檢查,全省通過“雙認證”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153家。鄉鎮有站所。健全以鄉鎮為單位的網格化管理體系,所有涉農鄉鎮均設立監管服務站,開展標準化建設,認定鄉鎮骨干監管員1001名擔任網格長。村級有協管。由村“兩委”成員、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村協管員,探索專職化管理模式。比如,濟南市公開招聘協管員600人,筑牢基層監管第一道防線。
二、抓專項治理,強化風險防控。在重點品種上,在“七條魚”和“兩棵菜”基礎上,根據質量監測結果和產業特點,將蔥和烏骨雞列入省級重點治理品種,各地結合實際增加重點品種,統籌開展專項攻堅治理。在重點問題上,圍繞質量安全隱患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落實、執法檢查等方面,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“百日提升”專項行動,各級共排查整改問題140個。在關鍵主體上,建立生產經營主體名錄,實時更新并監測有關信息,對重點問題品種、直供學校農產品等生產經營主體省、市、縣統籌加密檢測頻率。
三、抓能力建設,提升監管質效。推動數字化水平提升。建成全省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管理平臺,3800余家農產品質監機構、近2.3萬家農資經營單位、75.2萬家生產經營主體“一張網”管理,實現基層信息采集、問題上報、任務接收等線上辦理。推動速測能力提升。結合我省生產經營主體量大面廣、農產品來源分散的實際,省級設立專項,為1561個涉農鄉鎮配備膠體金速測設備、速測集成卡等,守好質量安全監管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推動人員素質提升。近年來組織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宣貫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、監管執法規范等專題培訓2000余場次,累計培訓20余萬人次,不斷提高基層監管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履職能力。
四、抓制度機制,強化工作保障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修訂實施后,我省率先完成《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》修訂,于2024年12月1日正式實施,為開展好這項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。強化統籌部署。省里每三年制定一輪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行動方案,每年明確工作要點,堅持“保質量”、“提品質”同步推進,特別是對基層監管能力建設開展補短強弱、規范提升。強化經費保障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統籌保障,按照全省農產品抽檢量不低于2批次/千人的要求,各級每年經費規模保持穩定增長。強化考核約談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各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、鄉村振興考核、市場監管考核,對問題頻發的,約談縣級分管負責同志;對問題較重的,約談縣級主要負責同志,并派工作組下沉督導,層層壓實責任。